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發源地之一,溫州向來頗受關注。近段時間,溫州市委、市政府動作頻頻:3月9日,溫州市委市政府召開企業家座談會;3月10日,又召開溫州市全力推進企業發展和招商引資大會。這兩次會議,溫州市委書記周江勇均親自參加并講話。
今年2月,周江勇剛剛接替徐立毅,成為溫州市委書記。按照常理,新上任的“一把手”有個調研、形成主政思路的“空窗期”,但看起來他已很快進入了角色。周江勇的主政思路如何,溫州下一步會向何處去?且讓我們通過溫州政壇這一個月來的種種新變化,來分析預測一下。

定位
政已閱注意到,在周江勇近段時間的講話中,離不開一個關鍵詞:鞏固提升溫州在全省的“鐵三角”地位。與之相呼應,溫州日報近日刊發多篇與此相關的評論員文章,更凸顯了其重要性。
“鐵三角”,這是一個新名詞,也是對溫州的一個新定位。
在其背后,有著深刻的經濟和社會原因。溫州是中國改革開放的重要發祥地之一,這與溫州人敢為天下先的性格分不開的:溫州人有著沖破思想束縛和機制障礙的膽略,抱團發展、互幫互助的傳統。
溫州引發全國性的關注,始于1986年。這一年的4月19日,時任溫州市市長盧聲亮向來自全國各地的官員們介紹了溫州經濟的特點,并分析這種經濟格局形成的歷史原因,引發全國的關注。

改革開放之初,媒體對溫州經濟發展的報道。
也就在這前后,溫州經濟規模擠進全省前三。自此之后,“小商品、大市場”和活躍的個體私營經濟,被稱為“溫州模式”。當時與之并稱的還有“蘇南模式”。此后“蘇南模式”一度遭遇困境,船小好調頭的“溫州模式”紅極一時。
甚至連溫州車牌號也為“浙C”,而“浙A”、“浙B”則分別為杭州、寧波。30多年來,整個浙江已經形成一種固定思路:溫州就是浙江排名第三的城市。
今年2月,浙江省委書記夏寶龍在溫州調研時提出,溫州要增強當標桿、走前列的雄心壯志,鞏固提升溫州在全省的“鐵三角”地位,爭當全省高水平全面小康的標桿,這是對溫州改革開放以來城市地位的精辟歸納和明確定位。
涅槃
2008年金融?;院?,溫州的發展出現了陣痛,直接表現為:老板跑路、互保鏈斷裂、信譽受損……也引來外界不少議論和猜疑。
《溫州日報》今年2月25日評論中,將這段時期稱為“經歷金融?;姆纈曖胱蛻兜惱笸?rdquo;,又稱當時溫州的情況“比較困難”。
2012年,溫州市多項指標在浙江“墊底”:GDP、財政總收入、進出口總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等增幅均是倒數第一。當年溫州全市GDP為3650億元,比上年增長6.7%;同年紹興為3620億元,比上年增長9.7%,總量上只有30億元的差距,溫州全省“老三”的地位幾近不保。

2011年前后,溫州一度陷入陣痛。
但從2013年起,溫州經濟觸底回升。到2014年,溫州市實現GDP4302.81億元,破了“四千億”大關,比上年增長7.2%,總量僅次于杭州和寧波,繼續位居全省第三,GDP增速排位上升1位,居全省第10位。
2016年溫州市GDP總量達到5045.4億元,首次突破五千億大關,比上年增長8.4%,繼續名列全省第三。與此同時,杭州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1050.5億元,寧波為8541.1億元,居第四位的紹興為4710.2億元,溫州加固了自己的“鐵三角”地位。
今年1月16日,時任溫州市委書記徐立毅在浙江省“兩會”小組會議中表示:“受2011年始發的民間金融?;卮吹奈輪?,目前已基本消除金融風險。”這顯示溫州已走過陣痛,站穩腳跟。
思路
今年2月份召開的溫州市第十二次黨代會上,溫州確立了更加明確的目標。
今后5年,溫州將交出5張成績單:綜合經濟實力更強,地區生產總值達到7000億元以上;改革創新成效更大,形成以創新為主要引領的經濟體系和發展模式;城市品質能級更高,城鄉統籌發展進入全面融合階段;自然生態環境更美,劣Ⅴ類水體全面消除,成為全省“三個不帶入”的表率;人民生活品質更好,社會既保持和諧穩定又充滿旺盛活力。
而在其中最關鍵的,則是經濟的發展。用溫州人自己的話來說,鞏固提升溫州在全省的“鐵三角”地位,必須以雄厚的經濟實力為基礎,以強勁的發展動能為引擎,以萬馬奔騰的廣大企業為支撐。加快修復舊動能,不斷培育新動能則是最核心的內容。

溫州市第十二次黨代會提出了新目標。
對此,溫州提出要實施八個“工程”:龍頭企業培育工程、中小企業升級工程、實施產業集群提升工程、科技創新驅動工程、落后產能淘汰工程、民營企業制度創新工程、現代服務業發展工程、企業家隊伍建設工程。
據知情人士透露,在經濟發展方面,今后溫州將立足這幾個方面:培育形成一批影響力大、競爭力強的大企業大集團,鼓勵小企業走“專精特新”之路,培育一批“單打冠軍”“隱形冠軍”;提升企業科技創新能力;推進企業股份制改造,推動企業上市,推進服務業發展提速提質。
而這一切若要實現,意味著溫州將會在行政體制、經濟體制、要素配置機制等重點領域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例如構建發展平臺、強化要素保障、完善基礎配套、改善服務環境、營造氛圍。
今后的溫州如何再扛改革新旗幟,再創發展新優勢,努力重現改革開放之初的“風向標”式的輝煌,人們對此依然抱有很大的期待。